首页 > 观点 > 正文

从“天边”到“身边”,大思政课点亮理想之灯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1-06-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你有没有听说过北大女生宋玺的故事,她在大三下学期,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成了亚丁湾护航编队中唯一的女子特战队员; 你有没有遇到过岳松这样的思政教师,他的网络思政课被弹幕刷屏;你有没有在思政课上听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

……

今天,一堂别开生面的云上大思政课在北京大学开讲。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这堂“云上”大思政课上被生动地连接起来。

“青年人说,请不要走在我后面,我可能不会引领;也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山东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岳松说,为了把思政课让进青年学生心中,他努力尝试着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

什么时候人才能点头?必须得走心,要让人有触动。想让别人走心,得和别人交心。“不和学生做朋友,学生为什么要跟你走? ”岳松说,思政课教学要“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后来岳松开始讲网络思政课。他的课《形势与政策》,时效性特别强,选题的角度,话题的热度,大家的态度,“弹幕是个探针,采样量越大,它就越精准。”岳松说。

其实,新时代的思政课已经开到了田间地头,开到了指尖屏上,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趣有料,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不过,思政的魅力,不仅在于课堂上“畅饮真理”的酣畅,更在于习得“道理”后的眼中有光、脚下有泥。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生樊静蓉毕业后,作为选调生来到了重庆市渝北区玉峰山镇玉峰村当党委书记助理。“走出书斋,我就要走到最远的地方去,脚下带最多的泥土,经受最艰苦的磨炼。”樊静蓉说。

读国情书、读基层书、读群众书。樊静蓉是中国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缩影。

“在我入伍的2015年,全国有80万大学生报名参军,这个数字在2020年,变成了120万。后浪滚滚,每一滴水,都倒映着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90后”、北大硕士研究生宋玺说。

十年前的宋玺在北大是多面手:校园歌手、电台主播、运动达人,但是她却觉得这一切“有些浮躁和无聊,缺少某种沉甸甸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她走上了一条让自己“吃苦”的道路——走入军营。

宋玺开始练习爬铁丝网、越野跑,练实弹射击和擒拿格斗,“苦真的吃了不少,但觉得苦时,偷嚼的板蓝根颗粒,却很甜。” 宋玺说道。

2016年底,宋玺成为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随中国海军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训练时淌下的每滴汗水,海上漂泊时的每分寂寞,晕船的疲惫,受伤的痛楚,都有了宏大的意义。那就是个人成长依托民族命运,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这是北大的精神,更是北大的传统。” 宋玺说道。

退伍返校后,宋玺成为海军宣传员、兼职辅导员。她登上了学校的思政课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正如一位航天员说过的: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人在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付丽莎展示了一张照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硕士毕业生王楠与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的合影。

王楠初一时,神舟七号首次实现太空行走;高二时,神舟十号飞天,王亚平太空授课,“那堂’太空授课’是我最美好的一帧记忆,’太空教师’王亚平一直是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王楠说。

“航天”成为她心里最神圣的梦想,航天人成为她最坚定的榜样。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把6个平行志愿的首选专业全部写成了“测控”,就是为了离航天事业近一点。

今年,王楠硕士毕业了,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航天工作者。

付丽莎说,思政课的意义就是让这些“天边”的故事、“天边”的榜样,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

刚刚从神舟十二号发射现场赶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向现场大学生介绍,在神舟十二号执行任务之前,他与航天员们一起,到位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760多位烈士静静的躺在这里,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27岁。“我们取得的辉煌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杨利伟说,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今天航天员太空傲游。

“大家还记得,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我们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杨利伟说。

据了解,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目前该词也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stronaut(中国宇航员)。

一位航天员曾经说过,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大思政课不仅是课堂大,更是格局大、阵地大、作为大。“最鲜活的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书本,而是亿万中国人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华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8日电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