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跨行政区域国际航空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如凤展翅 蓄势腾飞(新中国的“第一”·70年 )
从天安门出发,中轴线向南46公里,便是刚刚竣工验收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空俯瞰,这座世界最大空港的航站楼,宛如金色凤凰,傲立天地、展翅欲飞。
大兴国际机场纵跨京冀,是新中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大型国际航空枢纽。这里,将成为京津冀飞向未来的新起点。
历史背景
北京首都机场1959年建成后多次扩建,旅客和货运吞吐量都已近饱和。
“建北京第二机场”早有共识,但在哪建?建多大?与首都机场如何分工?2008年,吴志晖牵头“城市多机场系统”课题组,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吴志晖时任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其团队比较了世界多机场城市的民航发展及其对城市带动情况,考虑空域运行、旅客便捷、征地成本,结合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提出了当前方案——南各庄场址。
“南各庄场址与北京首都机场、天津滨海机场形成‘品’字形最佳布局。核心优势在于:空域上既不冲突,又能为3个机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业内对选址充分肯定。
巧合的是,大兴机场航站楼正处在北京城市中轴线末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连线的正中点。彼时,雄安新区尚未出台,这样的选址无疑具有先见之明。“世界上没有料事如神的奇迹,只有脚踏实地的研究。”吴志晖谦虚地笑了笑。
2014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新机场项目,造型寓意“凤凰展翅”,与首都机场形成“龙凤呈祥”的双枢纽格局。首次高速铁路地下穿行,首次双层出发双层到达设计,周围4条高速环绕,地下6条轨道汇聚,新机场区域形成强大的辐射能力。28城旅客,3小时内到达,覆盖人口2亿多。
2015年9月,机场全面动工,北京城建集团等单位致力于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
亲历者说
李建华: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副总指挥、主航站楼工程项目经理,曾参与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建设。
2015年8月26日,李建华和所在的北京城建集团第一家进驻新机场工地,开始了近4年的艰难“长征”。
李建华曾参与建设首都国际机场T2、T3航站楼,尽管对修建第三座“国门”准备充分,但逐步推进的施工,还是让他感受到从业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压力。
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相当于首都机场T1、T2、T3航站楼之和。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世界级施工难题。
航站楼8根支柱,撑起18万平方米屋盖,柱间距200米,可容下1个“水立方”。极致设计要求极致精度,安装精度如何保证?双曲面钢结构屋盖,跨度180米,最大高差30米,无标准构件,无标准单元,上面还缀有1.23万个球节点,6.3万根钢管……错综复杂的施工如何管理?高铁下穿,全球首次,航站楼震动如何解决?
解决世界级难题,靠的是创新。
李建华说,他们以技术为核心,打造智慧工地。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模拟,用1152套减隔震支座解决震动难题,隔震层规模国内之最;借力物联网,二维码追踪物料生产运输全过程,实现智能安装;借助焊接机器人和三维扫描仪,钢网架施工80天成功封顶,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数控机械、卫星定位、放样机器人……科技无时不在提升施工效率和精度。他们还研发工地小火车,利用轨道运送建材,效率比常规塔吊高4倍,破解了超大平面水平运输难题。
在科技的力量下,超大超宽劲性混凝土结构施工、超大面积材料水平运输、世界最大减隔震体系施工、超大曲面钢网架安装提升、新型屋面体系安装、超大系统复杂机电安装等世界级建造难题一一攻破。
解决世界级难题,靠的是坚持。
管理有序,除了科技还有人。“我们6支青年突击队,在攻坚节点专门紧盯现场。”攻克功能性封顶封围时,突击队员早1小时上班、晚1小时下班,每天在寒冷天气下的50米高屋面坚守,一干就是3个月,终于提前两天完成节点工程。
从1万根基础桩到105万立方米混凝土,从18万平方米投影主体结构到108个复杂机电系统,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拔地而起,以李建华为代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者,就是这样一步步书写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铸造新国门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品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