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智库》编辑部、快手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新业态、扶贫攻坚与公共政策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针对互联网扶贫和短视频行业的前景分享了自己观察和研究成果。
以下是李勇坚分享的要点:
1、短视频平台因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已经成为脱贫的重要机遇。
2、互联网扶贫的发展到现在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公益,其覆盖面和可持续性都有限;第二个阶段是电商扶贫,虽然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的就业,但是存在经营跟风和盲目性的弊端;第三个阶段是将整个地区通过数据化进行营销,在这一阶段快手是成功典型。
3、短视频在产业扶贫的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上还有发展前景,产业链的数据化和可视化是提升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未来新业态很重要的方向是产生资源整合的平台。
4、短视频新业态扶贫还存在产品质量、平台监管责任、税收、防止成瘾和发展模式等问题需要解决。
以下是李勇坚分享全文(根据实录整理,有删节):
快手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
快手的用户量决定了它在扩大扶贫规模中发挥作用是有空间的,给大家一个数据,现在中国人大概每个星期上网的时间27.6个小时,每天近4个小时,这4个小时怎么分布呢,使用社交通讯软件大概146分钟也就是2.5个小时不到,然后剩下是短视频加起来(38分钟)已经超过最大的电商平台(32分钟)了。从使用时间的量来说,快手扶贫是有空间的,大家一旦把网络用起来,这里面商业模式就有很大的空间,快手的月活量大概是5个亿左右,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刚才依绍华老师(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说了一个特别好的观点,快手不但解决大家娱乐的问题,还解决大家平时生活的问题。因为我去实地调研过,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地方,都在刷快手,我也觉得很奇怪。比如说青海,快手成为这种地方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因为他们很多地方没有电视,但是有网络。中国4G普及是全世界最快的,也是令人惊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带来非常多的消费者剩余。
互联网扶贫的三个阶段
我们去年在联合国开2030年可持续目标(会议),里面包括人们接触网络的概率问题,就是触网。当时我们一算,这个目标完成应该不是很难,为什么能够完成呢,大家也做了统计,现在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里以2个G为标准,手机流量套餐只占人均月收入的不到1%,这还要感谢中国把能上网的手机造到30美元以下。接着大家就提到第二个问题,我们叫“第二次数字鸿沟”,大家有了网络以后用来干什么。如果大家用网络来赌博,这个网络还不如没有,实际上所有新业态或者网络扶贫要回答这个问题:能不能用网络来解决第二次数字鸿沟的问题。网上有没有东西让他(贫困人群)用网络,让他发挥网络的价值,比如在上快手的时候把他的产品销售出去,用标准的经济学术语叫注意力兑现,这个我觉得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快手在未来包括视频、短视频的新业态扶贫有很大的贡献
10月17日是世界扶贫日,新华社和《半月谈》有个联合采访,当时我说新业态扶贫大概就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际上出现很早,大家用网络来募捐,在网络做公益,网络的传播力大,传播更形象,那时候没有视频,而且可以动态更新、跨越时空。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网络输血式扶贫的阶段,而且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前天,周六、周日在重庆开公益大会的时候他们就介绍了好多的案例,但是我就觉得这个最大的问题是可持续性和覆盖面非常有限。腾讯做了很大的努力,募捐的数量大概是75亿,腾讯自己大概投了同比例的钱。
但是同样我们看电商,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腾讯这么多年大约是150亿,我们今年上半年电商832个贫困县已经全覆盖了,今年上半年我们整个贫困县卖出去的产品大概是1190亿。我们算过,大概卖出6万块钱的东西,就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就业,包括生产链的产和卖。所以电商在贫困地区大概解决了200万人口的就业。所以(网络扶贫)第二阶段,就是网上卖东西,电商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其实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包括网上看到这个模式好能赚钱,一跟风,就出问题。这个时候有很多电商企业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用大数据来分析种什么比较好等等,什么样的产品比较好,这个是第二阶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